尋甸:跟進監督 打造搬遷戶的“致富園”

發布時間:2020-06-18 17:04:28   來源:昆明市紀委監委

“不僅送技能、送知識,而且免費培訓,有產業、有技能我們就能通過自己的雙手脫貧致富。”

尋甸縣金所街道草海子社區額秧村易地扶貧搬遷貧困勞動力正在參加多肉種植技能培訓,參培學員熱情高漲。

額秧村是一個純彝族村落,生活的地方山高坡陡,群眾文化水平普遍偏低。2017年29戶彝族農戶易地搬遷落戶小堡地,彝族同胞歡天喜地喬遷新居后,如何讓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可發展”成了金所街道紀工委書記王艷最操心的事。

經專家論證,去年6月光伏扶貧電站項目落戶額秧村,除了街道黨工委多方協調,也少不了紀工委的工作。

“王書記,這種好事我們當然同意,我們全家都在外面務工,家里的地都荒好幾年了,現在可以流轉,每年還有一千多塊錢的收入。”村民倪橋順在電話里高興地說。

在項目落地前期,王艷帶領社區工作人員挨家挨戶做工作,摸清每家每戶的情況,了解村民們存在的顧慮和實際困難。長期在外務工的人家通過電話聯系征求意見,最終得到全體村民的支持。

“建設過程中有沒有什么困難?進度有沒有跟上?”紀工委的干部到項目工地,落實支持保障政策情況,督促進度,確保不誤工期。

項目落地之后,王艷和紀工委的干部隔三差五下沉草海子社區額秧村對易地搬遷后續扶持項目光伏電站蹲點監督。對項目實施的進度各個環節進行監督,對項目推進過程存在的困難積極協調解決。

有了產業扶貧,通過“光伏電站+村委會+搬遷貧困戶”的模式,給貧困戶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實現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持續增產增收目標。

光伏扶貧電站占地230畝,光是土地流轉一項平均每個村民每年就2000多元的收入,電站一年發電量200萬度,產值140萬元,收入全部納入額秧村集體經濟,發電板的下面建有68個大棚,額秧村發展多肉種植,只要是愿意來大棚工作的村民,都由街道統一安排社保中心開展免費培訓,考試合格后才能上崗。

“現在種植多肉我一天差不多有100元的收入,我家的土地有3畝,一年流轉費有4000多元的收入,以后還有分紅,再也不用為掙不到錢發愁了。”村民倪四林說。

據悉,該縣始終堅持“造血”為主,緊盯易地搬遷后續產業扶持,多措并舉促進貧困戶增收,引導群眾靠自身奮斗贏得幸福。該村29戶農戶在易地搬遷后,人均年收入從1700元增加到5200元,農戶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

“通過扶持后續產業發展,讓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獲得可靠、穩定的收入來源,從根本上解決生存與發展問題,增強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的安全感、歸屬感、獲得感,真正實現‘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該縣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王艷  凡玉瑩)